燈盞花素滴丸在預防心梗和腦梗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26 10:25:32 | 來源:暫無數據
心梗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導致心肌壞死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臨床上多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類藥物不能完全緩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晌<吧?。自2002年起,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和以前相比,農村地區發生率明顯增加,部分年份的農村地區發病率甚至超過城市。2016年,城市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58.69/10萬,農村為74.72/10萬。此外,45歲以下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由于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病變壞死,進而產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腦梗死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全部急性腦血管病的70%,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例為1:1。本病的病死率約為10%,致殘率可達50%以上。存活者的復發率高達40%,腦梗死復發可嚴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而且可明顯增加死亡率。
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是由于高血脂癥、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導致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心梗和腦梗是常見的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在世界十大致死疾病中居首位,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由于心梗和腦梗的發病涉及多因素、多通路、多靶點、多病機,具有突發性和嚴重后遺癥,極大地限制了一般治療方法的應用。而且心梗和腦梗常常發生診療不及時或誤診、漏診的情況,導致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積極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是預防心梗和腦梗最有效的方法。而燈盞花素滴丸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抗心肌細胞和腦細胞缺血缺氧等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心梗和腦梗的發生,減少心梗和腦梗發展的風險。
一、心梗
心梗已成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一些由于救治及時而幸存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很幸運,劫后余生仍掉以輕心,沒有充分認識心梗的嚴重危害。臨床實踐已經證明,心梗對于心臟的危害就相當于機動車遭遇了一場重大車禍,即便進行了妥善維修,但很多功能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完好無損,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因此,充分了解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和心梗知識,積極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降低心梗發生和發展風險,無論是對患者個人及其家庭還是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心梗的危害
心梗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心梗引發心衰
心?;颊叩男募∮捎陂L期供血不足會造成纖維化,泵血能力減弱。若再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工作,心肌會變得肥厚,最終可引發心衰?;颊呖煞磸统霈F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口唇發紫、皮膚濕冷、大汗淋漓、水腫等表現。
2、心梗導致心臟結構改變
若心臟瓣膜缺血壞死,會導致功能失調或斷裂;若心室壁出現大面積缺血壞死,會導致心腔壓力變大,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部分嚴重患者可能出現心臟穿孔或破裂,誘發心衰、心源性休克、肺水腫,數日后就會死亡。
3、心梗引發心律失常
由于心肌大面積壞死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和繼發炎癥反應,心?;颊呖赡軙诎l病后1~2周出現心律失常。以心室性早搏多見,可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導致心臟驟停、猝死。
4、心梗導致血管栓塞
血小板聚集加上血流動力學紊亂,容易在左心室形成附壁血栓,新鮮的血栓易脫落,可引起腦、腎、脾或四肢等動脈栓塞,造成腦梗死、腎梗死等。長期臥床患者,若有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及部分脫落,可能引發肺動脈栓塞,嚴重者可導致猝死。
5、心梗引發心包炎
心包炎多發生于急性心梗后1~4天,發生率約為10%。正常心臟外面包著一層薄膜,稱為心包,當出現透壁性急性心梗時,梗死心肌表面的這層薄膜會發生炎癥?;颊叱3S羞M行性加重的胸痛,疼痛隨體位而變化。一旦發生,往往是災難性的,極易造成死亡。
6、心梗導致死亡
當血栓堵塞心臟的主干血管時,會導致血管閉塞,持續時間越長,心梗面積越大,如未得到有效救治,最嚴重的結局就是死亡。
為避免心梗后發生更嚴重的病癥,患者病情穩定后,一定要積極參加康復計劃。同時,要在醫生指導下按時服用藥物,定期隨訪。
(二)病因
患者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于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塊(血栓),突然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劇烈增加或冠狀動脈痙攣也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常見的誘因如下:
1、過勞
過重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負重登樓,過度體育活動,連續緊張勞累等,都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已發生硬化、狹窄,不能充分擴張而造成心肌缺血。劇烈體力負荷也可誘發斑塊破裂,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動
由于激動、緊張、憤怒等激烈的情緒變化誘發。
3、暴飲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發生于暴飲暴食之后。進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后,血脂濃度突然升高,導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節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當中十分常見。臨床上,因便秘時用力屏氣而導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見。必須引起老年人足夠的重視,要保持大便通暢。
6、吸煙、大量飲酒
吸煙和大量飲酒可通過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三)臨床表現
約半數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驅癥狀,最常見的是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或對硝酸甘油效果變差;或繼往無心絞痛者,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癥狀包括:
1、突然發作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常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瀕死感。
2、少數患者無疼痛
一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誤診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癥;少數患者表現頸部、下頜、咽部及牙齒疼痛,易誤診。
4、神志障礙
可見于高齡患者。
5、全身癥狀
難以形容的不適、發熱。
6、胃腸道癥狀
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見。
7、心律失常
見于75%~95%患者,發生在起病的1~2周內,以24小時內多見,前壁心肌梗死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發生心率減慢、房室傳導阻滯。
8、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幾小時內易發生,也可在發病數日后發生,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發紺、煩躁等癥狀。
9、低血壓、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時由于劇烈疼痛、惡心、嘔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壓,大面積心肌梗死(梗死面積大于40%)時心排血量急劇減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縮壓<80mmHg,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煩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減少(<20ml/h)。
(四)實驗室檢查
1、心電圖
特征性改變為新出現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動態演變。
2、心肌壞死血清生物標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鈣蛋白(T或I)升高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標??捎诎l病3~6小時開始增高,CK-MB于3~4d恢復正常,肌鈣蛋白于11~14天恢復正常。GOT和LDH診斷特異性差,目前已很少應用。
3、檢測心肌壞死血清生物標志物
采用心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診斷試劑,可作為心肌梗死突發時的快速輔助診斷,被越來越多的應用。
4、其他
白細胞數增多,中性粒細胞數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輕鏈增高。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征性心電圖衍變以及血清生物標志物的動態變化,可作出正確診斷。心電圖表現為ST段抬高者診斷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無ST段抬高者診斷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過去稱非Q波梗死)。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或嚴重心律失常,也要想到本病的可能。表現不典型的常需與急腹癥、肺梗死、夾層動脈瘤等鑒別。
(六)并發癥
1、心臟破裂
常發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內,好發于左心室前壁下1/3處。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彈性,心肌壞死、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釋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導致心壁破裂,心室內血液進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猝死。另外室間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左心室乳頭肌斷裂,可引起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導致急性左心衰竭。
2、室壁瘤可發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纖維化的愈合期,
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組織在心室內壓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繼發附壁血栓、心律不齊及心功能不全。
3、附壁血栓形成
多見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區內膜粗糙,室壁瘤處出現渦流等原因而誘發血栓形成。血栓可發生機化,少數血栓因心臟舒縮而脫落引起動脈系統栓塞。
4、心律失常
多發生在發病早期,也可在發病1~2周內發生,以室性早搏多見,可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導致心臟驟停、猝死。緩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多見于下壁梗死患者發病早期,多可恢復,少數需永久起搏器治療。
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可見于發病早期,也可于發病數天后出現。
6、心肌梗死后綜合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數月內發生,表現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發熱、胸痛等癥狀,可反復發生,可能為機體對心肌壞死形成的自身抗原的過敏反應。
(七)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并加強入院前處理。治療原則為挽救瀕死的心肌,縮小梗死面積,保護心臟功能,及時處理各種并發癥。
(八)常規預防
1、二級預防
心肌梗死后必須做好二級預防,預防心肌梗死再發?;颊邞捎煤侠砩攀常ǖ椭?、低膽固醇飲食),戒煙、限酒,適度運動,心態平衡。堅持服用抗血栓藥物、β阻滯劑,他汀類調脂藥及ACEI制劑,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定期復查。
1、一級預防
(1)大力開展心梗知識科普宣傳活動
對公眾及冠心病患者應普及有關心肌梗死知識,預防心肌梗死發生,萬一發生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2)心血管疾病患者應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
①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應避免搬抬過重的物品。老年冠心病患者過度勞累可能誘發心肌梗死。
②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愉快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泰然處置突發事件。
④戒煙、戒酒。
⑤避免暴飲暴食。
⑥洗澡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在飽餐或饑餓的情況下洗澡。水溫最好與體溫相當,洗澡時間不宜過長,冠心病程度較嚴重的患者洗澡時,應在他人幫助下進行。
⑦氣候變化時要當心,在嚴寒或強冷空氣影響下,冠狀動脈可發生痙攣而誘發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每遇氣候惡劣時,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適當防護。
⑧寒冷季節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
(3)自救
由于心梗發病突然,因此冠心病患者,特別是老年冠心病患者,除了隨身攜帶心梗緊急緩解藥物(如硝酸酯類藥物、速效救心丸等)外,還應在辦公室、臥室、衛生間、客廳等可以隨手方便取用之處也放置這類藥物。一旦突發心梗,可以立即用這類藥物自救,并呼叫120,等待救援。
(4)要懂得和識別心肌梗死的先兆癥狀并給予及時處理
心肌梗死患者約70%有先兆癥狀,主要表現為:
①既往無心絞痛的患者突然發生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的患者發作突然明顯加重,或無誘因自發發作;
②心絞痛性質較以往發生改變、時間延長,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緩解;
③疼痛伴有惡心、嘔吐、大汗或明顯心動過緩或過速;
④心絞痛發作時伴氣短、呼吸困難;
⑤冠心病患者或老年人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或暈厥等情況時都應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上述癥狀一旦發生,必須認真對待,患者首先應臥床,保持安靜,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噴霧吸入硝酸甘油,若不緩解,5分鐘后可再含服一片。心絞痛緩解后去醫院就診。若胸痛20分鐘不緩解或嚴重胸痛伴惡心、嘔吐、呼吸困難、暈厥,應呼叫救護車送往醫院。
2、二級預防
心肌梗死后必須做好二級預防,預防心肌梗死再發?;颊邞捎煤侠砩攀常ǖ椭?、低膽固醇飲食),戒煙、限酒,適度運動,心態平衡。堅持服用抗血栓藥物、β阻滯劑,他汀類調脂藥及ACEI制劑,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定期復查。
3、三級預防
在心?;颊呖祻椭委熤?,除保持良好的心態及日常飲食習慣和生活起居規律,堅持康復鍛煉外,堅持藥物治療,對于防止心梗復發非常重要。
(九)對因主動預防
心梗發病突然、發病急、發展快、病情重,搶救時間窗口窄,給救治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常使臨床施救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常常望心?;颊吲d嘆,愛莫能助,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心梗主要由缺血性心血管疾引起,其發病先兆通常不易被人們所辨識或被忽視。因此,除采取以上預防措施外,積極主動預防可以有效降低心梗發病率和病死率。
對因主動預防就是針對心梗主要病因,長期使用安全、有效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防治藥物,積極治療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對于降低心梗的發生和發展風險十分重要。
燈盞花素滴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舒張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減少血管阻力等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在心梗的一級、二級、三級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
1、心梗的對因主動一級預防
(1)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中老年人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1~2次,每次8丸,防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
(2)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2~3次,每次8丸,可以降低心梗發生和發展風險。
2、心梗的對因主動二級預防
心?;颊咧委熤?,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3次,每次8丸,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心絞痛癥狀,降低心梗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減輕心梗并發癥病情。
3、心梗的對因主動三級預防
心?;颊呖祻椭委熤?,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3次,每次8丸,可以降低心梗復發風險。
二、腦梗
腦梗的病死率約為10%,致殘率可達50%以上。存活者的復發率高達40%,腦梗死復發可嚴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而且可明顯增加死亡率。因此,充分了解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腦梗知識,積極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降低腦梗發生和發展風險,無論是對患者個人及其家庭還是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由于腦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礎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因而產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是發生腦梗死最常見的病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INTERSTROKE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風險中的90%可歸咎于10個簡單的危險因素,它們依次是高血壓病、吸煙、腰臀比過大、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煉、糖尿病、過量飲酒、過度的精神壓力及抑郁、有基礎心臟疾病和高脂血癥。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大多數危險因素都是可控的。腦梗的病因及其作用機制如下所述。
1、血管壁本身的病變
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危險因素。其可導致各處腦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病變,但以大中型管徑(≥500μm)的動脈受累為主,中國人的顱內動脈病變較顱外動脈病變更多見。其次為腦動脈壁炎癥,如結核、梅毒、結締組織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發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腦梗死。
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好發于大血管的分叉處和彎曲處,故腦血栓形成的好發部位為頸動脈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腦中動脈起始部、椎動脈及基底動脈中下段等。當這些部位的血管內膜上的斑塊破裂后,血小板和纖維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隨后黏附、聚集、沉積形成血栓,而血栓脫落形成栓子可阻塞遠端動脈導致腦梗死。腦動脈斑塊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顯狹窄或閉塞,引起灌注區域內的血液壓力下降、血流速度減慢和血液黏度增加,進而產生局部腦區域供血減少或促進局部血栓形成出現腦梗死癥狀。
2、血液成分改變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高黏血癥、高纖維蛋白原血癥、血小板增多癥、口服避孕藥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少數病例可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體、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Ⅲ缺乏伴發的高凝狀態等。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腦動脈內的栓塞事件發生或原位腦動脈血栓形成。
3、其他
藥源性、外傷所致腦動脈夾層及極少數不明原因者。
(二)病理生理
腦梗的病理生理過程實質上是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過程。由于腦動脈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償功能,因而在長期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中,并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出現。但腦組織本身對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供應血流中斷的4~6分鐘內其即可發生不可逆性損傷。故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過程可分為以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過程為主的腦動脈病變期和腦動脈內血栓形成伴有腦組織缺血壞死的腦組織損傷期。急性腦梗死的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在發生不可逆的梗死腦組織的周圍往往存在處于缺血狀態但尚未完全梗死的腦區域(即缺血半暗帶)。挽救這些缺血半暗帶是急診溶栓治療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三)臨床表現
腦梗好發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來有發病年齡下降趨勢,出現了不少30~40歲發病者,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或糖尿病等危險因素或對應的全身性非特異性癥狀。
腦梗死的前驅癥狀無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頭昏、一時性肢體麻木、無力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表現。而這些癥狀往往由于持續時間較短和程度輕微而被患者及家屬忽略。腦梗死發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其臨床癥狀在發病后數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神經系統的癥狀與閉塞血管供血區域的腦組織及鄰近受累腦組織的功能有關,這有利于臨床工作者較準確地對其病變位置定位診斷。以下將按主要腦動脈供血分布區對應的腦功能缺失癥狀敘述腦梗的臨床表現。
1、頸內動脈閉塞綜合征
病灶側單眼黑蒙,或病灶側因頸上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受損所致的同側眼裂變小、瞳孔變小、眼球內陷及面部少汗;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等(大腦中動脈或大腦中、前動脈缺血表現);優勢半球受累還可有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體像障礙等。盡管頸內動脈供血區的腦梗死出現意識障礙較少,但急性頸內動脈主干閉塞可產生明顯的意識障礙。
2、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
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在腦梗中最為常見。
(1)主干閉塞
出現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和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若優勢半球受累還可出現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體像障礙。
(2)皮質支閉塞
上分支閉塞可出現必遭對側偏癱和感覺缺失,Broca失語(優勢半球)或體像障礙(非優勢半球);下分支閉塞可出現Wernicke失語、命名性失語和行為障礙等,而無偏癱。
(3)深穿支閉塞
對側中樞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癱,可伴有面舌癱;對側偏身感覺障礙,有時可伴有對側同向性偏癱;優勢半球病變可出現皮質下失語。
3、大腦前動脈閉塞綜合征
(1)主干閉塞
前交通動脈以后閉塞時額葉內側缺血,出現對側下肢運動及感覺障礙,因旁中央小葉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對側出現強握、摸索及吸吮反射等額葉釋放癥狀。若前交通動脈以前大腦前動脈閉塞時,由于有對側動脈的側支循環代償,不一定出現癥狀。如果雙側動脈起源于同一主干,易出現雙側大腦前動脈閉塞,出現淡漠、欣快等精神癥狀,雙側腦性癱瘓、二便失禁、額葉性認知功能障礙。
(2)皮質支閉塞
對側下肢遠端為主的中樞性癱瘓,可伴有感覺障礙;對側肢體短暫性共濟失調、強握反射及精神癥狀。
(3)深穿支閉塞
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及上肢近端輕癱。
4、大腦后動脈閉塞綜合征
(1)主干閉塞
對側同向性偏盲、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丘腦綜合征,主側半球病變可有失讀癥。
(2)皮質支閉塞
因側支循環豐富而很少出現癥狀,仔細檢查可發現對側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伴黃斑回避,雙側病變可有皮質盲;頂枕動脈閉塞可見對側偏盲,可有不定型幻覺癇性發作,主側半球受累還可出現命名性失語;距狀動脈閉塞出現對側偏盲或象限盲。
(3)深穿支閉塞
丘腦穿通動脈閉塞產生紅核丘腦綜合征,如病灶側小腦性共濟失調、肢體意向性震顫、短暫的舞蹈樣不自主運動、對側面部感覺障礙;丘腦膝狀體動脈閉塞可出現丘腦綜合征,如對側感覺障礙(深感覺為主),以及自發性疼痛、感覺過度、輕偏癱和不自主運動,可伴有舞蹈、手足徐動和震顫等錐體外系癥狀;中腦支閉塞則出現大腦腳綜合征(Weber綜合征),如同側動眼神經癱瘓,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和上下肢癱;或Benedikt綜合征,同側動眼神經癱瘓,對側不自主運動,對側偏身深感覺和精細觸覺障礙。
5、椎基底動脈閉塞綜合征
(1)主干閉塞
常引起廣泛梗死,出現腦神經、錐體束損傷及小腦癥狀,如眩暈、共濟失調、瞳孔縮小、四肢癱瘓、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熱等,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2)中腦梗死
常見綜合征如下:
①Weber綜合征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和對側面舌癱和上下肢癱。
②Benedikt綜合征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肢體不自主運動,對側偏身深感覺和精細觸覺障礙。
③Claude綜合征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小腦性共濟失調。
④Parinaud綜合征
垂直注視麻痹。
(3)腦橋梗死
常見綜合征如下:
①Foville綜合征 同側周圍性面癱,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對側肢體癱瘓。
②Millard-Gubler綜合征
同側面神經、展神經麻痹,對側偏癱。
③Raymond-Cesten綜合征
對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對側肢體及軀干深淺感覺障礙,同側三叉神經感覺和運動障礙,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
④閉鎖綜合征
閉鎖綜合征又稱為睜眼昏迷,系雙側腦橋中下部的副側基底部梗死?;颊咭庾R清楚,因四肢癱瘓、雙側面癱及眼球麻痹,故不能言語、不能進食、不能做各種運動,只能以眼球上下運動來表達自己的意愿。
(4)延髓梗死
延腦梗死最常見的是Wallenberg綜合征(延髓背外側綜合征),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吞咽困難,病灶側軟腭及聲帶麻痹、共濟失調、面部痛溫覺障礙、Horner綜合征、對側偏身痛溫覺障礙等。
(5)基底動脈尖綜合征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是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的一種特殊類型,即基底動脈頂端2cm內包括雙側大腦后動脈、小腦上動脈及基底動脈頂端呈“干”字形的5條血管閉塞所產生的綜合征。其常由栓塞引起,梗死灶可分布于枕葉、顳葉、丘腦、腦干和小腦,出現眼部癥狀,意識行為異常及感覺運動障礙等癥狀。
6、分水嶺腦梗死
分水嶺腦梗死系兩支或以上動脈分布區的交界處或同一動脈不同分支分布區的邊緣帶發生的腦梗死。結合影像學檢查可將其分為以下常見類型:
(1)皮質前型
如大腦前與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分水嶺,出現以上肢為主的中樞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優勢側病變可出現經皮質性運動性失語,其病灶位于額中回,可沿前后中央回上不呈帶狀前后走行,可直達頂上小葉。
(2)皮質后型
病灶位于頂、枕、顳交界處,如大腦中與大腦后動脈,或大腦前、中、后動脈皮質支間的分水嶺區,其以偏盲最常見,可伴有情感淡漠,記憶力減退和Gerstmann綜合征。
(3)皮質下型
如大腦前、中、后動脈皮質支與深穿支或大腦前動脈回返支(Heubner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的豆紋動脈間的分水嶺區梗死,可出現純運動性輕偏癱和(或)感覺障礙、不自主運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許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并不符合上述的單支腦動脈分布區梗死的典型綜合征,而表現為多個臨床綜合征的組合。同時,腦動脈的變異和個體化側枝循環代償能力的差異也是臨床表現不典型的重要因素。因而,臨床醫生需要結合一定的輔助檢查手段,以充分理解相應腦梗死的臨床表現。
(四)輔助檢查
1、一般檢查
一般檢查包括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腎功能等;心電圖,胸片。這些檢查有助于明確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檢查結果還有助于病因的判斷。
2、特殊檢查
特殊檢查主要包括腦結構影像評估、腦血管影像評估、腦灌注及功能檢查等。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腦梗的診斷要點為:
(1)中老年患者多有腦血管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病史;
(2)發病前可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3)安靜休息時發病較多,常在睡醒后出現癥狀;
(4)迅速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并持續24小時以上,癥狀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逐漸加重;
(5)多數患者意識清楚,但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局灶體征明顯;
(6)頭顱CT早期正常,24~48小時后出現低密度灶。
2、鑒別診斷
(1)腦出血
腦出血發病更急,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出現神經系統局灶定位癥狀和體征,常有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血壓增高明顯。但大面積腦梗死和腦出血,輕型腦出血與一般腦血栓形成癥狀相似??尚蓄^顱CT以鑒別。
(2)腦栓塞
腦栓塞起病急驟,數秒鐘或數分鐘內癥狀達到高峰,常有心臟病史,特別是心房纖顫、細菌性心內膜炎、心肌梗死或其他栓子來源時應考慮腦栓塞。
(3)顱內占位
某些硬膜下血腫、顱內腫瘤、腦膿腫等發病也較快,出現偏癱等癥狀及體征,需與腦梗鑒別??尚蓄^顱CT或MRI鑒別。
(六)治療
腦梗死屬于急癥,也是一個高致殘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本病的治療原則是:爭取超早期治療,在發病4.5小時內盡可能靜脈溶栓治療,在發病6~8小時內有條件的醫院可進行適當的急性期血管內干預;確定個體化和整體化治療方案,依據患者自身的危險因素、病情程度等采用對應針對性治療,結合神經外科、康復科及護理部分等多個科室的努力實現一體化治療,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
(七)腦梗并發癥的防治
腦梗死急性期和恢復期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其中吸入性肺炎、褥瘡、尿路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吞咽困難所致營養不良等可明顯增加不良預后的風險。因而對這些并發癥的有效防治和密切護理也是腦梗死規范化治療過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
應盡早啟動腦梗死患者個體化的長期康復訓練計劃,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康復措施。有研究結果提示腦梗死發病后6月內是神經功能恢復的“黃金時期”,對語言功能的有效康復甚至可長達數年。同時,對腦梗死患者心理和社會上的輔助治療也有助于降低殘疾率,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其早日重返社會。
(八)常規預防
腦梗死常規預防分為一、二、三級。
1、一級預防
腦梗的一級預防是指在還沒有發病前就進行的預防。
(1)日常生活中要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限酒,堅持適當運動;(2)防治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癥;
(3)根據情況可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可長期口服抗凝治療,預防栓子形成。
2、二級預防
腦梗的二級預防是指發生腦梗死防止復發,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控制好高危因素、抗動脈硬化,如降高血壓、血糖、血脂等,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及功能障礙或繼發殘疾。
3、三級預防
腦梗的三級預防是指殘疾已經發生,想辦法防止殘疾加重的過程,如針對性的康復治療等。
(九)對因主動預防
腦梗通常急性發病,是一種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負擔的嚴重疾病,其臨床表現和預后與腦梗塞的部位、范圍的大小、就醫是否及時,以及患者的個人體質等因素有關。因此,除采取以上預防措施,充分了解腦梗相關知識外,積極主動預防可以有效減少腦梗發生率,改善腦梗病情,減輕腦梗后遺癥癥狀,降低腦梗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對因主動預防就是針對腦梗主要病因,長期使用安全、有效的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藥物,積極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對于預防腦梗的發生十分重要。
燈盞花素滴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微循環障礙和供血不足、增加腦血流量、抗氧自由基保護神經元、防止腦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在腦梗的一級、二級、三級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
1、腦梗的對因主動一級預防
(1)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有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中老年人等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1~2次,每次8丸,防控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
(2)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2~3次,每次8丸,可以降低腦梗發生和發展風險。
2、腦梗的對因主動二級預防
腦?;颊咧委熤?,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3次,每次8丸,防止腦梗復發。
3、腦梗的對因主動三級預防
腦梗致殘患者,每日服用燈盞花素滴丸3次,每次8丸,輔助患者康復治療,防止殘疾加重,促進患者康復。
三、燈盞花素滴丸在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燈盞花素是從菊科飛蓬屬植物燈盞花中提取的以燈盞乙素為主的黃酮類有效成分。燈盞花素滴丸是以燈盞花素為活性成分與載體輔料聚乙二醇制成的滴丸劑,具有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心梗腦梗發生發展的作用。
(一)藥理藥效研究結果
藥理藥效研究結果表明,燈盞花素具有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促進溶纖,改善心和腦微循環,緩解微動脈痙攣,增加外周、冠脈、心肌和腦血流量,拮抗心肌和腦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損傷,提高血腦屏障通透性,降低血液黏滯度,調節鈣離子通道,抗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抑制自由基,阻斷蛋白激酶,促進釋放神經營養因子,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產生和炎性介質及促凋亡因子釋放,拮抗細胞凋亡,保護內皮細胞和神經元等作用。
(二)藥代動力學研究結果
健康受試者單次口服燈盞花素滴丸8丸,血中藥物峰濃度為138ng/ml,達峰時間為6.25小時,半衰期為3.10小時,曲線下面積為524ng?g/ml。
(三)臨床研究結果
采用隨機、對照、雙盲雙模擬、多中心臨床試驗方法,觀察燈盞花素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和中風后遺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心絞痛癥狀積分、西雅圖心絞痛量表為主要療效評價指標,以血塞通片為對照,觀察燈盞花素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表明,180例燈盞花素滴丸試驗組患者每天服用燈盞花素滴丸3次,每次8丸,連續服用28天,顯效率(比對照組高20%,95%CI:8.45%~32.66%)、愈顯率(與對照組比較P=0.0006)、治療前后西雅圖量表總分差值(-22.5:-14.9,P=0.0001)、心絞痛癥狀緩解率均優于對照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患者生命體征各次訪視和治療前后變比值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和臨床意義,表明燈盞花素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安全、有效。
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IHSS)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數為主要療效評價指標,以血塞通片為對照,觀察燈盞花素滴丸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表明,180例燈盞花素滴丸試驗組患者每天服用燈盞花素滴丸3次,每次8丸,連續服用84天,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IHSS)與治療前比較下降4.7,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數治療前后變化值為-21.2,與對照組比較均明顯改善(P<0.0001),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表明燈盞花素滴丸治療中風后遺癥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心梗、腦梗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是引發心梗、腦梗的主要原因。燈盞花素滴丸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機制明確,長期臨床應用證據證明安全有效,不僅可以有效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還可以作為對因主動預防的主要藥物之一長期服用,積極預防心梗、腦梗的發生發展,降低心梗、腦梗發病風險和病情嚴重程度。
文獻資料
1、施蕊等,燈盞花乙素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24):3626~3630
2、何蔚等,燈盞花素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研究,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2,18(6):458~461
3、何苗等,燈盞花防治急性腦梗死作用機制及應用進展,中國醫藥科學,2012,2(22):30~31
4、范婭丹等,燈盞花乙素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進展,海南醫學,2017,28(4):627~629
5、嚴云珍,燈盞花素保護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8,30(3):129~130
6、黃仙等,燈盞花乙素上調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表達拮抗人心臟微血管內皮細胞IR損傷,醫學研究生學報,2017,30(9):912~916
7、劉宏等,燈盞花乙素清除活性氧作用的研究,中藥材,2002,25(7):491~493
8、楊淑艷等,燈盞花素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08,29(6):360~363
9、馬英然,燈盞花素在心腦血管病中的應用,醫學信息,2014,27(9):150
10、季宇彬等,燈盞乙素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中國藥理學通報,2019,35(5):648~653
11、葛文秀等,燈盞花乙素藥理作用機制研究進展,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0,26(22):193~200
12、周光宇等,燈盞花素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細胞分子作用機制研究進展,昆明醫學院學報,2009,(3B):213~215
13、白雪蕾等,燈盞乙素對過氧化氫致心肌細胞損傷的作用與機制研究,中國藥物評價,2018,35(5):356~359
14、黃曉燕等,燈盞花素滴丸的溶出度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6):82~84
15、黃立武等,燈盞花素滴丸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研究,中國藥物評價,2019,36(6):447~451
16、趙巖等,燈盞花素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國藥物評價,2020,37(1):46~49
所推送文章非商業用途,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