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觀念是怎么來的
發布時間:2023-04-03 11:21:15 | 來源:【《毫無意義的工作》【美】大衛?格雷伯著中信出版社】
本文轉自《毫無意義的工作》,轉發僅為學習交流,若侵犯版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一
到底是從何時起,又是在何種情況下,“游手好閑”開始被視作問題甚至是罪惡的?我還沒發現有什么人嘗試著手研究這個問題。
中世紀時期的農奴,每年都會有20到30天的時間需要從天亮忙到天黑,但其余的日子每天也就工作幾個小時,遇上宗教節日,更是完全不需要工作。為什么他們的工作時間如此沒有規律?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情況下,并沒有人監督他們工作。不僅中世紀封建社會如此,在現代工作環境出現以前,大部分工作都是這種狀態。
這跟現代社會“你現在的時間是我的,我花錢不是養閑人的”這樣的道德訓斥有很大不同。一個人的時間可以被另一個人買走這個想法事實上相當詭異??v觀歷史,大部分人類社會都沒有想到過這樣的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的古代“拿工資干活”的案例中,絕大部分發生在原本就是奴隸的那些人身上,比如,制陶奴隸跟他的奴隸主商定,去專門的制陶廠干活,拿回來工資后,一半分給主人,一半自己留著。偶爾也會有奴隸承接自由的合同工作,比如在碼頭做搬運工。雖然在中世紀已經出現了“拿工資干活”的模式,但僅限于威尼斯、馬六甲、桑給巴爾等商貿港口城市,而且在那里干活的勞工幾乎都是被迫的。
那人類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的?為何自由公民會覺得把自己出租出去、拿工資干活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首要的原因就是人類理解時間的方式有了變化。14世紀,大部分歐洲城鎮已經擁有了鐘樓(通常是由當地商人協會提議和出資建造的),后來開始在辦公桌上擺放頭蓋骨來提醒自己“凡人皆有一死”的也正是這幫商人。他們通過這個方式來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因為時鐘每敲響一次,就意味著他們離死亡更進一步。時鐘鼓勵所有人都以中世紀商入的方式去看待時間:時間成了一份有限的資產,需要像對待金錢那樣細細規劃預算,小心支配。此外,新技術使所有人的時間都可以按照統一的單位進行切割,可以用錢購買,也可以賣掉換錢。
二
當時間可以換錢之后,我們開始使用“花費”這個詞來搭配它,而不僅僅使用“流逝”。同時,我們還擁有了“浪費時間”“打發時間”“節約時間”“延誤時間”“與時間賽跑”等說法。工廠開始使用時鐘;工人上下班幵始需要打卡。在公立學校系統中,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學生齊聚一堂,聽著鐘聲起床,聽著鐘聲上下課。每一小時,鐘聲都會響起,然后學生開始從這個教室挪到那個教室。學校里的這種安排自覺地為孩子將來能夠適應工廠工作的節奏做好了準備。
現代工作紀律和資本主義監督手段也有它們自己的奇怪發展歷史。這些最初產生于商船和殖民地大莊園的控制手段,被延伸到了歐洲各國國內的窮苦勞工身上。不管是工作紀律還是資本主義監督手段,正是這個全新的時間觀念使得一切成為可能。
中產階級開始覺得,窮人之所以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夠自律,沒有時間觀念,他們對待時間非常隨性,不計后果,就跟他們對待金錢一樣,動不動就把錢輸光了。
與此同時,工人也幵始采用同樣的說法來對抗他們面臨的糟糕處境。早期的工廠很多都不允許工人自帶鐘表,因為老板經常會在工廠的鐘表上做手腳。不過很快,工人幵始和老板就時薪展幵爭論,要求合同里寫清楚工作時長,要求加班費,要求加班時拿到1.5倍的費用,要求每天只工作12小時,直至要求8小時工作制。
雖然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求“自由時間”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正是這個行為,潛移默化地加強了一個觀念,那就是,當工人“開始進入上班時間”,他的時間就確確實實屬于老板了,老板“買”下了他的上班時間。
這些工人的曾祖父母輩若是知道以后會出現這樣的觀念,肯定會暴跳如雷。在祖先眼中,或者說在人類歷史上曾生活過的大部分人眼中,這種說法都是完全無法接受、荒謬離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