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儀重器:如何展示科學
發布時間:2023-04-11 11:53:04 | 來源:【澎湃新聞】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轉發僅為學習交流,若侵犯版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集團藏品主管塞繆爾·艾伯蒂以內部人的眼光,帶讀者從科學博物館布滿奇儀重器的展廳,走向神秘的幕后,打開科學的“黑匣子”,揭示將策展人和文物修復師、技術人員和科學家、業余愛好者和專業人士連接在一起的“器物之愛”,展開一趟科學博物館奇妙之旅。摘登如下。
一
事實證明,在科學誕生之前,就有科學藏品了。16世紀以來,在人們還沒有發明“科學”之前,在琳瑯滿目的珍品柜中,就可以找到調查類、測量類、光學和數學儀器了。把那些精美的儀器和其他(在我們看來)五花八門的物品聯系在一起的是它們的藝術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珍品柜可以被稱為藝術品的收藏柜。例如,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大公科西莫一世集了數學儀器并將其安置在自己的宮殿中;后來,法國貴族莫松男爵約瑟夫·邦尼爾在其龐大的珍品柜中也加入了數學裝置。
雖然各式各樣的珍品柜中的其他物件會被納入藝術、人類學和自然史收藏品中,但到18世紀初,許多儀器已被納入更為集中的收藏品類中,如位于德累斯頓的數學物理沙龍(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r Salon)。這些儀器的作用不僅是為了提升捐贈人的名聲,而且是為了供他們展示新的“自然哲學”。藏品中的創新型靜電機和空氣泵是需要動手操作的交互式設備,可以用于展示現在所稱的“科學”(圖 2)。一般來說,這些現代早期藏品的參觀者是上層精英。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在巴黎成立的一個新機構中,可以找到一種現在看來更民主的方式來對待今天的觀眾。天主教主教亨利·格里高利對建立后來演變出1794 年工藝博物館的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立工藝博物館旨在改善國家工業,并向工人展示革命的進步。他宣稱:“巴黎將建立一個收藏所有藝術和商業領域的機器、模型、工具、圖紙、說明和書籍的倉庫?!痹谶@些“藝術與商業”物品中,有一些可以歸于科學類別,包括最先進的機器和儀器,它們不僅有用而且有教育意義,可供工人觀看和使用。經驗豐富的工匠會在場演示和解釋說明。隨著工業革命步伐的加快,其他機構也紛紛效仿,設立展覽來激勵和影響工人。
二
競賽開始了。大型博覽會的風潮席卷世界各地,很多展覽會將展品發展為永久藏品的核心部分。這類“世界性展覽會”催生了永久性博物館。巴黎舉辦1900年世博會時,已有超過8.3萬名參展者,近6000人次參觀(是萬國工業博覽會時的10倍)。這些展覽會囊括了藝術和文化,但就本書的目的而言,我們應該注意其中的儀器、發明和機器至今仍保存在各地的博物館中,這要部分歸功于展覽結束時,策展人和博物館創始人提出的關于展品的遠見卓識。他們創辦的博覽會和博物館旨在炫耀參展國的專長,進一步實現參展國的帝國野心,并激勵東道國的勞動人民。博覽會展示的是當時和未來的尖端科學技術。
還有一個可以更多接觸創新事物的地方,是與收藏品有聯系的國家專利局。許多新發明都附有模型或原型,它們不僅要被記錄在案,而且旨在激勵下一代發明家。
盡管專利和展覽必然重點關注同時代儀器,但策展人還是出于歷史的角度收集和展示了貫穿于19世紀的科學設備。即使是1876年的最前沿展品,也不僅包括“現代儀器,還包括那些被知名人物使用過的儀器,或是在著名發現中被用過的儀器”,其中就有伽利略、拉瓦錫和焦耳使用過的儀器—這些被稱為科學的“神圣文物”。它們對于國家建設、展示科學譜系都很重要。在其他地方,例如工藝博物館,作為創新展品而被收集的科學儀器和技術器物被存放在收藏品中,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過時。像荷蘭的泰勒博物館(Teylers Museum)這樣的機構起初被當作活躍的研究場所,但后來卻意外地獲得了收藏文物的功能。有人可能會認為它們變得僵化,但用一位策展人更親切的話來說,“它們發現了歷史的優點”。
似乎,科學藏品的雙重特征—現在與過去的對立,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對立—在我們回顧的歷史中一直存在。但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龐大規模是20世紀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