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發布時間:2023-05-05 16:07:14 |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第10期 劉道玉】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周刊》,轉發僅為學習交流,若侵犯版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教育是周期最長的事業。這一點古人是看得清的,反倒是當代中國人犯了糊涂。春秋時期,哲學家管仲在《管子》中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他深知育人要作為頭等大事抓好。清朝梁章鉅的《楹聯叢話》中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百年”計代替管仲的“終身”計。
百年樹人,可作狹義和廣義理解。從狹義上說,專指人才的培育;而從廣義上,則泛指教育,以及與教育有關的學術著作、學風和學派。春秋時代,中國百家爭鳴,盛況空前。
明代,中國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傳世經典名著,也誕生了繼春秋之后最多的學派??墒乔宕院?,除了《紅樓夢》,中國鮮有傳世經典著作,我以為這與清朝的閉關自守和腐敗密切相關。
歐美國家的文明史比中國要晚得多,但在文藝復興旗幟下,教育、科學、學派和哲學、藝術、文學的蓬勃發展,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例如,物理學上的哥本哈根學派,是1920年代以玻爾和海森堡為首的物理學家在哥本哈根創立的,該學派有一張29人的合照,其中17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玻爾創造的哥本哈根精神是:在切磋中提高,在爭論中完善,平等無拘束的討論和密切合作的學術氛圍。這無疑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也非常符合玻爾的個性與主張。
為什么中國大師鮮見?我以為,原因就是,學風浮夸、造假泛濫,功利化日趨嚴重。